古人如何铸造古钱币,金石学家极力追寻古代“钱范”

铸币,通常是指具有一定形状、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币海贝币。在钱币中除早期的海贝、骨贝以及后来的纸币外,都是用金属制作的金属币,使用时间长、铸造数量多、种类庞杂是其特点。

我国铸币工艺分为先秦时期、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和隋唐以后三个阶段,金属制币基本采用硬型范、砂型范、浇注金属溶液成型的方式,“鼓铸”一词说的就是铸钱,到了清末开始采用机器制造方法,称之为“机制币”海贝币

展开全文

专家介绍钱币制作过程:先要做成所铸钱币的陶范,再将陶范两两重合,累积叠起形成范包,然后把铜液浇注入范包,等到铜液冷却后,打碎范包,取出固定好的铜钱,用方形木棍,将方孔圆钱穿成串,打磨毛刺,最后成型海贝币

先秦铸钱主要用泥范和石范,技术要求比金属范低,商代铸造的青铜器就是由泥范铸出的海贝币。陶范的用料以泥土为主,工艺靠手工刻制。石范是泥范的进步,一次制作,多次使用,固定成型。

秦汉前期使用的还是泥范和石范,后来出现了模盒翻制泥范的技术海贝币。王莽时期,叠铸范技术已经成熟,此时期钱币铸工极精。隋唐以后是用母钱印砂型铸钱。砂范用后即毁,无法保留,现今已很难见到。

目前能够见到的硬范,大多是战国、西汉、东汉、新莽等各朝的硬范海贝币。清代乾隆、嘉庆以来,金石收藏研究之风大盛,战国及秦汉之际的钱范,成为金石学家追寻的对象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