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Connor 币安APP下载 2022-09-05 264 0

在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历史中,货币的种类可谓是层出不穷法币金圆券。但金条的地位却是最稳固的,尤其是在通货膨胀的乱世,大家买东西金条都是最容易出手的。

在民国年间法币金圆券,金条又被称之为“小黄鱼”、“大黄鱼”,那么问题来了,民国时期的金条换算到现在值多少人民币呢?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根据相关资料记载,民国年间的金条都是按两计算的,有的是半两,有的则是十两,在当时,稍微有点权势的人家中都备着很多金条,原因很简单,相比较于纸币,金条在乱世中的价值更稳固法币金圆券

现代金条一两为五十克,在民国却是三十一克法币金圆券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大黄鱼就是十两的金条,小黄鱼就是一两的金条,那么按照现代一克黄金三百,那么一根小黄鱼将近是一万元人民币法币金圆券

但是换算到那个时代,金条还要更加值钱,所以那时候一根小黄鱼的价值应该在两万人民币左右法币金圆券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展开全文

抗战胜利后,民国的法币大幅度贬值,在这样情况下,小黄鱼的价值像坐飞机一样蹭蹭蹭上涨,小黄鱼的价值可以到四万人民币左右法币金圆券。“大黄鱼”每根大约相当于现在20万元左右!当然,这只是估算,并不精确。

可见“黄鱼”的价值不一般法币金圆券

民国期间的大部分金条,都是在1945年到1949年之间生产的法币金圆券。据统计,截止到1949年3月,国民党共生产了各种重量的金条约有111万条,重量大约为153万两。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,也将储藏于金库的大量金条运至台湾,而这些数目巨大的金条也成为台湾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。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民国的“大小黄鱼”法币金圆券,最后流去了哪里?

民国时期,人们视金条大小而分称为“大黄鱼”和“小黄鱼”,压箱底的金条多是大小“黄鱼”法币金圆券。“大黄鱼”老秤10两重,“ 小黄鱼” 重1两。老秤是一斤16两,1两等于31.25克;那“小黄鱼”的份量是31.25克, 而“大黄鱼”就要重310.5克了。有人说“小黄鱼”和“大黄鱼”的份量分为50克和500克,想来是混淆了老秤和新秤之误。后来重量单位不用两了,按国际惯例用盎司。判定这条“黄鱼”是否赞,不单看它的大小重量,更要看其纯度成色,也就是含金量。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中央造币厂制金条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金铺职员在称量金砖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在民国,有过有钱无“黄鱼”买的日子法币金圆券。其实在1945年的重庆就初露端倪,那时已开始实行配售黄金的政策。1946年的上海,就出现抢兑黄金的狂潮:那时,中央造币厂连日加班生产各种规格“黄鱼”,日铸量已达10000万条。1947年1月,金价涨至370万元法币兑一条10两“大黄鱼”。中央银行于2月15日公告停售黄金,政府翌日颁布《经济紧急措施方案》,禁止黄金买卖。经营者自17日起自行停业,“黄鱼”生意转入地下。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为弥补财政巨额赤字,国民党政府大量发行法币,造成物价飞涨法币金圆券。1948年8月19日又发布《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》、《金圆券发行方法》和《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》等。金圆券每元含黄金0.22217克,黄金1两等于金圆券200元;发行额以20亿为限。规定在1948年9月30日前,私人须将家里黄金、白银和外币全部换成金圆券,过期不交,一律没收。仅在上海一地,蒋经国在一个月里就得黄金114.6万两,占全国收集的68%。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1948年11月,《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》公布,每元金圆券的含金量减为0.044434克,同时取消金圆券的限量发行法币金圆券。11月22日,上海等七大城市开始办理黄金存兑,规定黄金1两等于金圆券1000元,兑换黄金须另存金圆券1000元。1948年12月23日,一场惨剧在上海发生,外滩数家银行门前聚集起六七万争购黄金的市民,造成7死45伤。1949年1月5日,公布《改善金圆券存款兑现办法》,规定每两黄金除收2000元金圆券外,并以美金50元折合黄金1两之比例计算差额,收取平衡费,首次平衡费挂牌为4500元。几手下来,蒋介石政府把中国人押箱底的黄金,基本都搜刮了。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1949年金铺里的黄金买卖

不久,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蒋家王朝,开始把黄金运往台湾法币金圆券。最先发现的是个老外—— 英籍记者George Vine,1948年12月1日夜,他在上海和平饭店的办公室,发现挑夫们从隔壁的中国银行挑出沉重的担子,这第一批抵台的黄金共200万两。除了装金砖的木箱,其他都装在圆木桶里,用桶是这些来自老百姓的黄金因形状不一而无法装箱。后来,蒋经国在《风雨中的宁静》里写道:“每一个钱,敲开来看,都是有血的。”一蒋介石传记作家对此评论:“这些钱,我们拿出来是有愧的。”

民国时的金条为什么被叫做“黄鱼”?

本文转自上海市银行博物馆

作者袁念琪

喜欢的法币金圆券,欢迎分享到朋友圈、收藏备忘!

觉得有用的法币金圆券!点个“在看”❤

评论